你能想象97岁的老人做股骨头置换手术么?
在很多人固有的认知里,年龄似乎是手术的禁忌,老年人骨折后就应该长期卧床。但实际并非如此,今天,咱们就来看看刘婆婆的经历。
97岁高龄,能做手术吗?
出生于年的刘婆婆,今年已经98岁高龄了。去年11月17日,97岁的她在家中不慎摔倒,医院拍片检查后发现是右侧股骨粗隆间骨折,保守治疗4天后,疼痛加重,并伴有咳嗽。
为进一步治疗,家人带着刘婆婆于21日转至我院。完善了相关检查后,刘婆婆最终被确诊为:右侧股骨粗隆间骨折、双侧坠积性肺炎。97岁高龄,肺部还有坠积性肺炎,接下来该怎么办?
(刘婆婆术前检查图)病房里,老人的5个子女讨论治疗方案,家属认为老人年纪太大,担心她承受不了麻醉和手术,希望能够保守治疗。但又了解到,保守治疗需要患者长期卧床,极有可能引起深静脉血栓、褥疮、尿路感染等并发症,危及生命。一时间,拿不定主意。
病房外,我院派出了精兵强将,骨科科室主任杜国生找来了麻醉科、内科、康复科共同商讨方案。医生们一致评估,虽然老人心脏、肺部等器官存在一定基础疾病,但不是手术绝对禁忌症,具备手术条件。而且,医院曾为多位80-90岁的老人做过股骨头置换术,刘明院长更是在这方面积攒了30多年的经验,有足够的把握。
医生对刘婆婆和家人说,“手术治疗能够及早恢复行走功能,改变老人身体状况”,并为刘婆婆制定周详的麻醉、手术方案及快速康复计划。
在听取了医生的建议和利弊分析后,老人的家属同意手术。
争分夺秒,时间就是生机
11月22日,刘婆婆被推进了病房。
手术中,麻醉科医生给刘婆婆做了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麻醉,麻醉科赵银洁主任表示,此方式最大程度保证了手术的安全性,避免不必要的神经损伤,能更长时间缓解患者术后的疼痛,这也是为快速康复做准备。
(麻醉医生正在为婆婆做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麻醉)刘明院长下刀凌厉,争分夺秒,他知道,时间越短对老人软组织破坏就会越少,止血也会更充分,这对老人术后康复、下地走路,最为关键。
(刘明院长为刘婆婆做手术)在医疗团队的通力合作下,从切开到缝合,只花了45分钟就为刘婆婆完成了右侧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股骨上段粉碎骨折内固定术。
(刘婆婆术前术后影像对比)而通常,这样的手术需要一个半小时以上。干净利落的手术,为老人重新下地走路,赢得了时间。
术后康复,帮老人快速下床
术后,刘婆婆成了科室医护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