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核心防控措施执行率
·医院感染监测质量控制指标集。
·引导性指标,此指标需进行现场检查,目前尚无法根据基本数据集生成。
·医疗机构应建立本机构的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核心防控制度,应包括但不限于卫办第1页医*发()号中《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的要求,如: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证,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根据患者年龄、性别、尿道等情况选择合适大小、材质等的导尿管;采用密闭式引流装置;无菌操作;保持最大的无菌屏障;每天评估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严格手卫生等。
有效执行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核心防控措施的尿道管使用例次数占同期尿道管使用例次数的比例。
反映导尿管相医院感染防控情况。
新增。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核心防控措施执行率
=有效执行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核心防控措施的导尿管使用例次数/同期导尿管使用例次数x%。
注:以下计算细则和分子分母说明中的所有核心防控措施是否得到了正确执行需进行现场检查,目前尚无法根据基本数据集生成。
·全院:
分子:确定时段全院住院患者中有效执行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核心防控措施的导尿管使用例次数。
分母:确定时段全院住院患者中同期导尿管使用例次数。
·病区:
分子:确定时段监测目标病区住院患者中有效执行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核心防控措施的导尿管使用例次数。
分母:确定时段监测目标病区住院患者中同期导尿管使用例次数。
医疗机构应建立本机构的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核心防控制度,应包括但不限于卫办医*发()号中《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的要求,如: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证,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根据患者年龄、性别、尿道等情况选择合适大小、材质等的导尿管;采用密闭式引流装置;无菌操作;保持最大的无菌屏障;每天评估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严格手卫生等。
一个正确执行了所有核心防控措施的导尿管使用例次,计为1;实际执行如有遗漏或不正确,计为0。
统计导尿管使用例次归属时段时以住院患者导尿管使用例次的“器械相关治疗开始日期时间”为准。
住院患者导尿管使用例次的“器械相关治疗开始日期时间”应在住院患者一次住院的“入院日期时间”到“出院日期时间”之间,否则,应为错误数据。
统计导尿管使用例次归属病区时应根据住院患者导尿管使用例次的“器械相关治疗开始日期时间”和住院患者入、出病区记录确定。如:根据入、出病区记录,住院患者甲在T1时间点住在D1病区,那么,住院患者甲在T1时间点开始的导尿管使用例次应归属D1病区。
导尿管使用的住院患者。
无。
一个导尿管使用例次,计为1。
统计导尿管使用例次归属时段时以住院患者导尿管使用例次的“器械相关治疗开始日期时间”为准。
住院患者导尿管使用例次的“器械相关治疗开始日期时间”应在住院患者一次住院的“入院日期时间”到“出院日期时间”之间,否则,应为错误数据。
统计导尿管使用例次归属病区时应根据住院患者导尿管使用例次的“器械相关治疗开始日期时间”和住院患者入、出病区记录确定。如:根据入、出病区记录,住院患者甲在T1时间点住在D1病区,那么,住院患者甲在T1时间点开始的导尿管使用例次应归属D1病区。
导尿管使用的住院患者。
无。
无。
无。
医疗机构应建立本机构的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核心防控制度。
医院感染监测专业人员应根据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核心防控制度要求设计检查量表,用以收集相应数据。
需医院感染病例监测制度,逐步开展基于信息化的具有风险识别、医院感染病例监测工作。
医院感染病例的监测,医院感染结果判读类数据。
若医疗机构此指标的监测结果远高于目标区域同类机构的值域下限,需要从监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方法的“敏感度”是否能够保证。感染控制人员、实验室人员和临床医务人员的持续有效的合作可促进信息交流,提高该指标与实际情况的符合程度。
若医疗机构此指标的监测结果低于被公开的值域下限,在考虑监测方法”敏感度”的同时,也需考虑医疗机构专科特点和收治住院患者情况等因素。同区域或同类型医疗机构的指标可能更有参考性。
若医疗机构此指标的监测结果高于被公开的值域上限,应注意在考虑医疗机构专科特点和收治住院患者的情况并排除误诊因素后再进行分析,这样的监测结果常常更符合医疗机构的真实情况。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