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九年八月初一那天下午快下班时,一中年妇女急急跑来要我给她母亲开两剂治疗慢性尿路感染的中药。一听是替人拿药,通常是会拒绝的,因为没有见到病人的处方不光用药不准,更怕出问题。但此中年妇女说母亲年龄大了,出来一趟很不容易,想先开两付吃吃看看。下面是中年妇女的代述:反复发作性尿频尿不尽,这次发作抗炎输液一周效不佳,平时怕冷,胃脘怕凉,喜吃热食。我问腰腹怕凉吗,中年妇女直说怕凉怕冷。听完代述,此病消炎药无药,且平时怕冷,初步判断此病为阴证。腰腹怕凉,小便不利,为太阴甘姜苓术汤证,因为没有见到病人,又说是尿路感染,有没有寒湿化热的倾向,不好判断,稳妥起见,肾着汤合了赤小豆当归散加薏米,开药三剂。
过了四五天后的一天上午,中年妇女领着一老太太颤颤巍巍进了诊室,处理完别的病人,只见老太太过来一把抓住我的手,“谢谢呀大夫,原来这么年轻啊”。(相比起老太太心目中的白胡子老中医年轻)我心里一喜,看来上次效果很好啊,心里暗想慢性病效不更方,只见老人坐到椅子上说:“大夫,你慢慢听我说。”奥,原来还有下文啊。“大夫,我吃了上次第一付药就感觉身上很暖和很舒服了,但是还是浑身抽筋啊,尿频,尿不完,尿控制不住”。“浑身抽筋?”我暗想,不是尿路感染嘛,怎么还抽上筋了。身瘦面*的老太太继续说:医生啊,我这是一犯尿路感染,抽筋就从左脚踝一直到抽到左半脸的牙关,同时身子凉,腿凉不敢出门。”之后我补充了问诊脉诊舌诊。
我的病案记录如下:许某女86岁,身瘦面*,小便时全身抽筋,尿频尿不尽,尿失禁,尿量不多,尿不热,四逆怕冷,腰凉,汗出多,头昏沉,舌质淡胖,苔略白。脉沉。
辨证:里虚寒太阴病兼表虚。
方证:真武汤加桂枝。
茯苓20克白术20克附片9克白芍30克生姜12克桂枝12克。3剂。(颗粒剂)
二诊:服药后未再抽筋,尿频次数明显减少,尿能控制,每次尿量比之前多一些。怕冷明显减轻,出现胃胀,嗝气,既往有情绪不佳情感敏感的状况。上方合四逆散加陈皮20克。4剂。
三诊:抽筋未发作,尿频尿失禁症状消失。现纳少,胃胀,情绪不佳。给予四逆散合茯苓饮加减处方前后7剂。过了一多月,老人女儿带其父亲来看病时问及其母亲,说尿频抽筋未再发作,现只是偶尔胃胀。
为什么会想到真武汤呢,首先看到病人整体为阴证,怕冷,尿频,尿不尽,舌胖,苔白脉沉为里虚寒饮,汗出多,考虑表虚。此处的抽筋属于里虚寒饮不濡养筋脉而引起。为什么肾着汤无效呢,患者为里虚寒饮的阴证,而肾着汤为寒湿下注,通常无四逆怕冷的阴寒之象。真武汤证条文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噼地者,真武汤主之。条文中身瞤动,胡老认为就是肌肉或筋跳。此处的抽筋与条文中身瞤动,振振欲噼地,症状背后的病机是一样的,所以就选用了真武汤。此病案症证与真武汤相似,所以选方证相对就容易些,还有些没有特殊症状的病人,就需要辨六经之后,需要反复推敲比较,才能选出合适的方证。
关于抽筋拘挛,伤寒论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用桂枝汤,欲攻其表......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同时伤寒论的20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这里的的肢微急,难以屈伸就是阳气不固,津液亡失、津肌失和的极虚证候。所以说抽筋(这里的抽筋可以换作是任何症状)都有阴阳两性,六经八纲的不同,而同是阴证的抽筋,有里虚寒饮的真武汤证、有表虚阳气不固桂枝加附子汤证不同,里虚寒重的四逆汤证等等.....,所以胡老说方证是辨证的尖端。
后记:一年半之后再看此病案,真武汤方证还是非常典型的。重在说明辨证思路:阴阳是辨证基础,六八纲是辨证的路径,方证是辨证的尖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