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虚证实证的关系
虚证与实证有虚实错杂、虚实转化、虚实真假等方面的关系。
(一)辨虚实错杂关系
病人同时存在着正虚和邪实两种病机的证候,称为虚实错杂。包括实证夹虚、虚证夹实和虚实并重,若结合病位则还有表里虚实
错杂以及上下虚实错杂。
1.辨实证夹虚证指以邪实为主,正虚为次的证候。此证常发生于实证过程中正气受损的病人,亦可见于体虚而新感外邪者,或实证误治失治,邪气未除,正气已伤者。例如本来是壮热、口渴、大汗出、心烦、舌红苔*的里热证,由于里热炽盛,耗伤气阴,又出现微恶寒、脉浮大无力等气阴两伤的症状,这是实热兼气阴两虚,属实中夹虚之证。
2.辨虚证夹实证指以正虚为主,邪实为次的证候。此证多见于实证日久,正气大伤而余邪未尽的病人,亦可见于素体大虚而复感外邪者。例如温病的肝肾亏虚证,出现于温病后期,症见低热不退、手足心热、口干、舌干绛无苔。这是邪热燔灼肝肾之阴,而呈现邪少虚多的证候。
3.辨虚实并重证指正虚和邪实均十分明显,病情比较严重的证候。此证多见于较严重的实证,迁延日久,正气大伤而实邪不减,亦可见于原本正气甚虚,又感受较重邪气的病人。例如臌胀之病,出现腹胀满如鼓、腹壁青筋暴露、二便不通等实邪盛于内,同时又出现形体羸瘦、不能食、精神委靡等正气大伤症状,此属虚实并重证候
(二)辨虚实转化关系
疾病的发展过程,就是邪正相争的过程。因而虚证和实证之间,可以出现相互转化,如实证转虚、因虚致实等。
1.辨实证转虚 先患实证,后出现虚证,当虚证特点出现时实证特点消失的转化过程,称为实证转虚证。多因邪气久留,或失治或误治,损伤人体正气而转为虚证。例如高热、口渴、汗出、脉洪大之实热证,因治疗不当,日久不愈,津气耗伤,以致高热退却而见肌肉消瘦、面色枯白、不欲饮食、虚羸气少、舌苔光剥、脉细无力。
2.辨因虚致实病本虚证,由于正气亏虚,脏腑功能失调,而致痰、食、血、水等凝结阻滞,成为因虚致实。如心脉痹阻、肝阳化风等证。
(三)辨虚实真假证候
虚证与实证,有真假疑似之分。辨证时要从复杂的症状中辨别真假,以去伪存真。虚实真假与虚实错杂证不同,应注意审察鉴别。
1.辨真实假虚证指疾病本质属实证,大实之中反见虚羸的现象,称为真实假虚证。如热结肠胃、痰食壅滞、大聚大积之实证,却见神情默默、畏寒肢冷、脉沉或涩等症脉。若仔细辨认则可以发现,虽神情默默,但语出则声高气粗;脉虽沉或迟涩,但按之有力,虽然畏寒肢冷,但胸腹按之灼手。引起这种类似虚象的原因是实
邪阻滞经脉,血不能畅达之故,因此称这类症脉为假象。前人所说的“大实有羸状”,即指此而言。
2.辨真虚假实证指疾病本质属虚证,但又出现一些类似实证的现象,称为真虚假实证。如素体脾虚,运化乏力,因而出现腹部胀满、脉弦等类似实证现象。但腹满时有缓解,不似实证之腹满不减;腹痛而喜按,按之不痛或按之痛减,不似实证之拒按脉虽弦,
但按之无力;导致这种类似实的症状,其原因是机体正气虚弱,布化无力所致,前人说“至虚有盛候”,即指此而言。 对虚实真假的判断,首先要注意脉象的有力无力、有神无神、
浮候沉候。疾病本质隐伏于内,假象常表现于外,故辨证时脉象应以沉候为据,重按有力有神为真实证,无力无神为真虚证。其次要注意舌象的苍老与嫩胖。舌质嫩胖淡白为真虚证,苍老坚敛为真实证。还要注意语言发声气息高亢与低怯。语声高亢气粗者多为实证,语声低怯息微者多为虚证。此外还必须了解疾病的全过程,
如发病原因、诱因、疾病演变情况、治疗经过以及体质的强弱、病之新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