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原体尿路感染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潍坊抗疫力量核酸采样检验大白的心愿 [复制链接]

1#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蔚晓贤马媛媛见习记者徐逸杰

从第1例阳性病例的确诊到多万人次的核酸采样,在这一次抗击疫情的战斗中,核酸采样员与核酸检验员无疑是距离病毒最近的人。一轮接一轮的采样,一轮接一轮的检测,无数忙碌的“大白”给潍坊市民留下难忘的背影。

无论是7天转战4地的“采样大白”孟祥燕,还是检出潍坊首例阳性样本的“检验大白”刘学波,他们只是众多“大白”中的一员。近日,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记录下他们在抗疫中的些许片断,疫情终将会过去,但他们的付出值得永远留存。

7天转战4地,“不知道下个战场在哪儿”

3月12日一早,孟祥燕像往常一样来医院上班,作为这里的医生,当天有好几个患者预约来做治疗。在等患者前来的间隙,她翻看手机上不断蹦出的有关潍坊疫情的最新信息,因为发现3名新冠阳性病例,潍城区已严阵以待,大规模的核酸检测已经紧锣密鼓地展开了。

孟祥燕心里不禁紧张起来,这次疫情恐怕不容乐观。孟祥燕的担心很快变成现实:当天,医院下发紧急通知,立即组织人员外派进社区采样,她也在外派人员之列。孟祥燕告诉记者,接到通知后,她一面跟患者解释无法继续接诊,一面交接好手头的工作,准备出发。此时,外边正下着雨,孟祥燕还不知道自己要去哪个社区执行核酸采样任务。

因为人手紧张,一个社区只能配备一名核酸采样人员,出发时,孟祥燕才知道自己要去的是高新区鲍庄社区水岸蓝湾小区。医院领导告诉她,什么也别带,防护服、手套、消毒液、试剂等用品,社区那边已经都准备好了。

当孟祥燕赶到水岸蓝湾小区时,社区里已经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大家打着伞有秩序地等待核酸采样。看到队伍里有老人、有孩子,怕居民们在户外长时间等待着凉,为了提高采样效率,减少居民等待时间,孟祥燕用扩音器现场讲授咽拭子采集的科学暴露方法以及注意事项,并坚持站着采样。

这一天,孟祥燕独自一人采集了近个样本,医院做好交接,回到家中时已是晚上9点半。半夜12点多,医院又来了紧急通知,需要抽调医护人员进驻歌尔集团进行核酸采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她再次报名。

3月13日一早,孟祥燕和其他34名同事准时进驻歌尔三期公寓。在歌尔采样的几天时间里,天气一直不太好,“16日晚上,雨特别大,我们留下两组人捡漏,又忙到很晚。”3月17日一早,她又被临时调配到市府大楼采样。

3月18日,潍坊雨夹雪。孟祥燕再一次接到紧急通知,医院组织的一支13人的医疗队调配到奎文区的重点隔离点。这一次,她依旧二话没说,简单收拾了一下,去往新的战场……

不喝水、少吃饭,“这是‘大白’默默达成的共识”

实际上,这是孟祥燕第一次参与大规模核酸检测采样工作。孟祥燕告诉记者,自从年疫情发生以来,医院经常组织医护人员进行疫情防控相关的培训,像核酸采样这样的工作她也会干。

核酸检测要求露天采集,刚开始那几天,几乎天天下雨,“雨夹雪,倒春寒冷得刺骨。”孟祥燕说,在水岸蓝湾小区采样的第一天就遇上下雨,那天雨越下越大,厚重的隔离服下后背都湿透了。在歌尔采样的时候,她和同事们辗转厂区的各个采样点,因为长时间佩戴N95口罩,大家的耳朵勒红肿了,脸上压出了深深的印痕,腰直不起来,腿脚已经麻木得不像是自己的,突然的大风降温更是把每个人的手指冻得僵硬伸展不开,摘下手套,每个人的手,都红红的,皱皱的,又泛着白。

在歌尔采样的第一天,从清晨到午夜,孟祥燕和同事们完成采样人次……“回到单位,人都是懵懵的,感觉不会上厕所了。就只能灌水灌水再灌水,想着千万不能尿路感染,尿血就麻烦了,因为第二天还要继续采样。”孟祥燕告诉记者,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少喝水、少吃饭成了所有采样“大白”们默默达成的共识,免得中间上厕所,这样就能坚持更长的时间,不仅可以让居民减少等待时间,还能省下一套防护服。

孟祥燕说,采样不光是举起胳膊捅两下就行了,采样需要取咽扁桃体或者咽后壁粘膜,有的人不会张嘴,就得反复跟他解释,有的人比较敏感,棉棒一捅就吐出来了,面罩、胳膊上被喷上呕吐物也是常有的事。

到第三天的时候,孟祥燕感觉自己撑不住了,“有点失聪,别人说话都听不清楚了,要听好几遍才行,也许是因为穿防护服太久,浑身闷得慌。”“好像有采不完的样,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动作,嗓子喊哑了,腿脚站麻木了,胳膊酸得抬不起来了……”

一转眼,孟祥燕已经在采样岗位上工作了7天,她心里清楚,核酸采样是搜寻病毒的第一道关口,她们只有高效高质量的完成采样任务,才能为后续的检验工作打好基础,在她们身后还有一大批“大白”严阵以待,“等毒来”。

检出第一份阳性,“看到那条曲线,我知道战斗开始了”

3月10日晚10点,潍城区疾控中心质量科科长韩静接到紧急潍坊市存在疫情传入风险,需要对样本进行检测。

韩静立即召集科室所有人员赶回核酸实验室,家住昌乐的刘学波接到电话后火速赶回单位。“那段时间,潍坊周边兄弟城市相继出现疫情,大家都开玩笑说,潍坊被包围了,出现疫情是迟早的事儿。”刘学波告诉记者,玩笑归玩笑,但出于职业的敏感,他早有心理准备。

此时他已经得知,一份样医院进行了初步检测,大家在仪器屏幕上看到了一条“S”型曲线,这条曲线意味着样本很可能是阳性。“当时只是高度怀疑,毕竟虚惊一场的事也是常有的。”刘学波告诉记者,为了尽快确定结果,实验室工作人员与样本转运人员一同去疑似病例所在小区重新采样,采到样后,两份样本分别送往潍坊市疾控中心和潍城区疾控中心检测。

很快,样本送到了实验室,刘学波全副武装立即和同事们马不停蹄地投入到检测工作中。核酸提取、核酸转移、核酸扩增、等待结果。3月11日凌晨1点多,结果出来了:阳性。

潍城区疾控中心立即向市疾控中心复核,最终确定样本为“阳性”,这是潍坊本次疫情检测出的首例阳性样本。正是根据这份阳性报告,潍城区当天凌晨即采取一系列措施,进入抗疫状态,而这份报告也为展开大规模流调争取了时间。

从高度怀疑到确定“阳性”,靴子落地了,“看到那条曲线的时候,我知道要进入战时状态了。”当晚,很快又有一批样本送来,等全都检测完,大家一起吃晚饭的时候已经是凌晨5点20分了。刘学波告诉记者,他曾支援过日照五莲抗疫,他很清楚一旦出现疫情,大规模核酸检测就是不可避免的,那时,检验室的工作强度将翻倍,工作时间也将不分昼夜,其强度是日常工作无可比拟的。

刘学波想的没错,很快潍城区公布先后确诊3例阳性病例,随后无症状阳性病例也陆续增多,潍坊的疫情形势陡然严峻起来。随着各个社区核酸检测的陆续开展,大量的核酸样本源源不断地送来,“前几天的时候,每天进实验室五六次,每次得两三个小时。因为样本送来的时间没有规律,随时来随时检。”刘学波告诉记者,有时候晚上会有加急的样本送来,要连夜做出来,“后来我们又陆续检出二三十例(次)阳性。头三天,我和同事秦杰不分昼夜地进实验室做检测,困了我们俩就在实验室的仓库里打地铺睡。”

“希望这是最后一次”

3月24日,当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联系到孟祥燕时,她已经在奎文区的重点隔离点工作了6天,这一次,她和战友们主要是进行医疗保障任务。

相比在户外采样,她在隔离点里的工作内容更多,要求更高。有人解除隔离,又有新的人员被送进来。隔离点一直处于一个动态变化的状态。“工作人员一晚上接收二十多个隔离人员是常有的事。”孟祥燕说,隔离点成了这些隔离人员临时的家,被隔离在这里的人来自各行各业,有听网课的小学生,有上网课的老师,有体弱多病的老人。

孟祥燕告诉记者,每个隔离点都配备着业务精干的驻点医生和护士,医务组每天会收集核酸采样、体温监测、病情观察等信息,孟祥燕再根据反馈的情况作出判断,她除了要观察隔离人员有没有新冠症状外,还要兼顾慢性病种和常见病的治疗,同时要做好与新冠症状相鉴别的工作,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另外,因为隔离期间很多人有些不适应,比如出现上火、便秘、扁桃体炎等情况,她还要对症下药。孟祥燕告诉记者,医院重视中西医结合,因此在给隔离患者用西药的同时,也会选用中医方式来帮助他们提高免疫力,每个隔离点都配有防疫中药颗粒。

而在潍城区疾控中心的实验室里,随着疫情的有效控制,刘学波和同事们的工作量也比之前有了明显的减少。潍城区疾控中心质量管理科科长韩静告诉记者,本次疫情发生以来,最为疫情防控的要害部门,时间紧、任务重,连日来,她和同事们都超负荷极限运转。

全手工连续拧开成千上万的盖子、将四分之一滴水的试剂精准点进一排排试管、逐一扫描每一份样本信息上传无误……无休止的、重复的检验枯燥吗?

“我们尽量去淡化这种感觉,大家都希望早点把这场仗打完,我们干得越好,越给力,这场仗就结束得越快。”刘学波说。

而在孟祥燕那里,陆续有人解除隔离,当隔离点最后一个人解除隔离,就是她和战友们可以回家的日子了。“快点结束吧,希望这是最后一次。”孟祥燕说。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